top of page
搜尋

成為積極的引導者



周末下午,爸爸拿出積木想跟Jerry玩。爸爸打開裝了積木的盒子後,Jerry看到是他喜歡的積木,於是走到積木盒旁邊,開始拿出長方形排列。爸爸看到Jerry的行動之後,想要跟Jerry有更多的互動,於是拿了一個正方形的積木排在長方形隊伍的後面。就在這個時候,Jerry生氣大叫:「不要正方形,是長方形!」,並且把正方形拿起來丟出去。


爸爸安撫Jerry說:「正方形也是四邊形啊!不一樣也沒關係啊!」但Jerry卻不領情,繼續大叫:「不可以,只可以排長方形!」爸爸很想跟自己的兒子開心的一起玩,但害怕Jerry繼續生氣,於是想到順著Jerry的規則跟他玩,他拿起一個長方形,靠近長方形隊伍的最後面想接下去,沒想到Jerry卻把爸爸手上的積木搶過來,惱怒大叫:「是我的!我自己排!」。

爸爸不放棄,於是想到幫Jerry找長方形積木應該可以吧!最後,Jerry勉強接受爸爸提供他長方形積木讓他排成一直線,但過程中,無論爸爸跟他說什麼,或想提供他其他不同的意見,Jerry都不接受,這個遊戲就在Jerry主導排列的過程中結束了。


在這次的互動中,爸爸像是孩子的「遵從者」(follower),跟隨著孩子的規則做,勉強維持一個薄弱的互動關係,然而,爸爸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,成為一個「引導者」(guide),讓雙方有更平衡的互動關係。


每次只要玩積木,幾乎都只能用相同的模式跟Jerry玩,不然Jerry就會生氣。爸爸感覺自己有在跟孩子玩,但內心隱約又覺得怪怪的。他感覺Jerry是開心的,但是他自己就是無法融入更多的感覺。於是爸爸透過朋友介紹,尋求RDI consultant(人際關係發展介入諮商師)的協助。


諮商師請爸爸在Jerry玩積木的時候錄影,並透過影帶分析雙方的互動模式。諮商師提醒爸爸要學習成為「引導者」與孩子互動,並透過留心的引導,放慢速度降低雙方的焦慮,讓雙方能夠更聚焦在互動上,而不是一定要完成什麼樣的作品(任務)。

過了一段時間的互動練習以及諮商師督導調整,爸爸改變引導方式,讓Jerry學習共同參與。爸爸在邀請Jerry參與之前,他會先把環境整理好,避免Jerry分心。然後他邀請Jerry一起玩的時候,他會先示範一種簡單玩法,例如:把積木疊高。然後他會將一個積木交給Jerry,用手勢或眼神示意Jerry將積木疊上去,並在他做到時肯定他的合作。雖然Jerry接到正方形以外的形狀會感到不舒服不想疊上去,但爸爸能夠保持溫柔而堅定地等待,讓Jerry考慮一段時間再疊上去。


按照類似的引導方式跟Jerry互動練習一段時間後,他發現Jerry越來越能夠可以接受兩個人一起玩,也能夠接受爸爸一些不一樣的意見但不再那麼生氣。當互動中發生小意外時,雙方會一起哈哈大笑,而不是指責互罵。爸爸感覺到跟Jerry的互動品質變好,雙方都更開心了。



48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